过去,杭州人都用堡作为通信或者观潮的城墙,每天看着江面上忽高忽低的大潮,和往返不断的商船。
滨江董事长戚金兴的老家就在杭州三堡,他人生的头几十年,都在潮水和船鸣中度过。
如今,时代的钟声敲响,戚金兴和他扎根在杭州大本营的滨江集团,似乎,也在潮声中走到了潮头。
图片上传中......
地产知识橘
就是「地产知识局」,还是「局姐本尊」坐镇,我们还在!
318篇原创内容
公众号
图片上传中......
最近,随便翻翻新闻,只要是关于滨江集团的,就是一个字:买!
这几天,滨江集团发了个公告——
也就是说,仅仅花了短短10天时间,滨江这个“白衣骑士”已经全额付清57亿项目款,完成了对阳光城全资子公司高光置业的收购——
而高光置业手握的,是浙江省永康市经济开发区六宗地块的使用权。
回头看看,号召为爆雷房企“纾困”已经好几个月了,滨江这回,是多少国企都没有的手笔。
更让人惊艳的,是上个月底。
当一众城市土拍市场集体扑街的时刻,杭州为房地产行业挽回了一丝颜面:
60块地,59宗拍出,创造了杭州建城2200年以来的单日财政收入新高。
在这场国企与民企平分秋色的土地盛宴中,“杭州一哥”滨江集团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杭州土拍的小半边天——
斥资184个小目标,摘得了11宗地。
拍地当天,滨江官微更是深情表白这座城市——
图片上传中......
在房地产行业底部徘徊,民企逐个爆雷的大背景下,滨江这番举动可谓扬眉吐气。
难怪有雪球投资者直言——
滨江才是全民企最后的希望。
但真的是这样吗?
我们深挖了一下滨江的拿地开发模式之后,有了令人惊讶的发现——
原来这家民企中的战斗机身后,不仅仅只有滨江,也并不仅仅,只是民企。
今年1月,滨江实控的杭州滨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悄咪咪地做了个股权变更。
变更前,杭州滨弈有两位大股东,分别是滨江和浙江中豪,各自持股60%和40%,变更后,就成了这个样子——
图片上传中......
杭州城建这个大国资入局,占股达到三分之二,浙江中豪退出,而滨江的持股比例一下子从60%降到了8%!
这是什么意思呢?
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12月底。
在新年的最后几个工作日,杭州滨弈新增了一家对外投资企业——杭州滨麟置业有限公司。
乍一看上去好像挺平平无奇的,但滨麟置业在半个月刚刚成立,并且正式官宣中标了滨江的春宸上府项目——
也就是说,滨麟置业就是春宸上府项目的开发企业,而这个项目正是去年底第三次集中供地中,滨江联合浙江中豪在上城区摇号抢到的笕桥单元地块。
如今,一番股权大挪移之后,滨江集团对滨麟置业的持股由原来的60%下降至34%,把一大块股权蛋糕让渡给了国企。
这番操作,有点我们此前在《大而不能倒,真的是免死金牌吗?》写的内味儿了——
融创屡摘地王的背后,不仅仅只站着融创,还捆绑着银行、当地国企、供应商……
而滨江这个民企之光的背后,也出现了国资的身影。
但在滨江的历史上,国资介入的时间不算悠久,在滨江身后更加不离不弃的那群人,是浙江本地的中小房企们。
集中土拍市场上,我们频频看到滨江和一众小弟围猎的身影。
就拿去年底第三轮土拍举个栗子吧。
彼时,滨江夺下四块宅地,是全场最靓的仔。但仔细一看,四块都是联合拿地,其中两块的合作对象,都是兴耀控股。
这兴耀控股是深耕本地的一个小开发商,查了下,经营版图还是挺广的——
不仅做园林绿化、市政工程,还兼做酒店管理和科技园企业。
不过,在官网的介绍中,兴耀展示得最多的,就是各种园林景观工程了——
这大概就是滨江和本地中小房企抱团取暖的一个缩影——
滨江是冲在前面的旗手大哥,一边拿地,一边把小弟们擅长的施工、精装修等产业链和资金链整合起来,做规则的制定者,把项目的后期开发分包出去。
最后,大家再一起分钱。
我们随手穿透了二十多个滨江近一两年的拟建或者竣工项目,发现合作最多的企业,就是本地民企兴耀、浙江中豪、金帝……
这个模式里,只要带头大哥靠谱,不仅小弟们可以分工合作,依托滨江的品牌获得高溢价,民企间的抱团还能抵御国企的步步紧逼,巩固不断被蚕食的生存空间。
何乐而不为呢?
滨江这种“小股操盘”的开发模式,也反映到了财报上。
作为去年为数不多的,完成既定销售目标的优质民企,滨江的销售额含金量并不高。
2021年,滨江的权益销售比例刚好超过一半——
这样的数字,在TOP30房企中,算得上是倒数前几。
就这样低的比例,都已经比上一年同期提升了13.6个百分点了。
再落到土地权益比上,虽然有在逐年抬升,但去年的新增土地货值权益比例也只达到56.6%。
但还好,高品质和高去化率拯救了滨江。
26年的本土开发经验、严苛高效的管理流程和购房者口口相传的口碑,都是滨江保持利润的利器。
在杭州土拍市场,流传这样的一个法则——
只有滨江不要的地,别人才敢去抢。
甚至连孙宏斌都感慨,同一块地,融创测算出来的毛利率就是比滨江要少上4%。
所以我们看到,虽然合作开发项目多,但滨江仍然拥有业内尚可的毛利率。
而且,地主家的余粮确实还有很多。
据年报显示,2021年滨江现金回笼683亿元,融资利率降至4.9%,再加上尚未结算的900多亿预收房款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本地中小房企“暗中相助”——
或许就是滨江可以在土拍市场格外豪横的原因。
但我们也发现,与亮眼的2021年报相比,2022年一季度年报则显得有些落寞。
宏观大环境不好,再叠加疫情冲击,滨江也没有免俗,营收、净利润、销售,就连货币现金都在大幅下跌。
图片上传中......
想想上海整整封了一个多月,至今还在“静默”中,也不知道两小时车程之外的杭州,楼市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恢复。
毕竟,这事实上还是一家60%的业绩都来自于大本营的区域性房企啊!
不过,讲真,前几年的滨江也曾想过外拓市场,但奈何都铩羽而归——
2017年,滨江入手了一个深圳龙华的旧改项目,后来由于政策变更搁置了,计提了7亿多的坏账损失。
苦心孤诣打入了上海市场,最终的毛利率只有不到12%,远低于同类目平均水平。
或许,滨江在杭州本土抱团开拓的神话,是真的难以在其他城市复制?
对此,戚金兴也无奈地表示过——
在外地,我们很难发挥滨江的经营优势,新进城市的竞争太激烈,销售周期难以把握。
我不禁想起去年,滨江以合作方式落子广州黄埔区的某项目,这个有小别墅和洋房的楼盘迅速高调宣传起了滨江的杭系园林,作为一项重要的卖点——
但后来不知怎么的,项目再宣传时,就把滨江给弱化了。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